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第十三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汉语历史词汇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大湾区大学人文社科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重庆师范大学汉语研究中心与《语言研究与应用》杂志编辑部承办,商务印书馆协办。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阐释和创新”,旨在通过共时和历时的结合,进一步深化汉语句法语义的研究,夯实对中华古典文明阐释的基础,探求汉语演变的自身内在规律和独特文化内涵,推动建立中国语言学自主理论体系。大会汇聚了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优秀语言学者。
10月18日上午8时半,会议正式开始。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贾韬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凌孟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大湾区大学/北京大学杨荣祥教授先后致辞。
第一场大会报告由商务印书馆编辑朱俊玄、湖南大学彭建国教授主持。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贝罗贝教授和大湾区大学/北京大学杨荣祥教授分别就汉语“连接否定”结构和“是”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展开讨论。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彭睿教授围绕语法化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宋文辉教授、山西大学史秀菊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汪化云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张美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龙国富教授分别对假设标记和让步标记的关系、“蛮”字的语法化路径、“挠”字在历史文献中和方言中的使用和存留以及近代汉语准定语型“V得C”构式的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场大会报告由温州大学叶建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世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陈前瑞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史金生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崔山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唐正大教授、复旦大学盛益民教授围绕正反问句、叹词“吓”、趋向动词、副词“当然”、通用给予动词等具体的语言问题,分享了独到的见解并展开深入讨论。
第四场大会报告由重庆师范大学何亮教授、湖南大学刘文正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张赪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邵则遂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温锁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明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雷冬平教授围绕“说”类动词、时间副词“尽(到)”、指代词“这”以及两类构式展开了详尽的讨论。
10月18日下午至19日上午,会议分设三个小组同时进行。来自北京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河北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温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多个高校的六十余名学者分别围绕语法化和汉语历史词汇语法研究两类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10月19日下午,进入会议总结阶段和举行闭幕式。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朱怀教授主持。天津科技大学赵林晓、西安交通大学丁丁、北京师范大学卢笑予三位代表分别对各组会议内容作总结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明教授代表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对本次会议作大会总结和学科展望。闭幕式上,湖南大学彭建国教授和清华大学张赪教授代表下届会议承办单位分别致辞。他们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学科建设特色,并热忱期待各地专家学者积极参加下一届语法化和历史词汇语法会议。
本次会议系统展示了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词汇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该领域在理论探索、方法交叉与语料挖掘等方面的显著进展。
